服务与支持
Service and supportYJK1.8.1.0升版说明-201609
发布时间:2016-09-21?
YJK1.8.1版本新增功能
一、计算地下室地震动土压力的反应位移法????????????? 2
二、对减震计算增加读取直接积分法时程得出的有效刚度和阻尼????????????? 3
1、偏拉验算简图增加了对按组合墙验算的支持????????????? 7
2、边框柱增加重力荷载代表值下轴压比输出????????????? 7
3、增加有效刚度与有效阻尼简图????????????? 7
4、修改双偏压配筋时对小墙肢的判断条件????????????? 7
五、按新的门式刚架规范(GB 51022-2015)的修改????????????? 7
六、增加对钢构件的优化选截面设计????????????? 9
(一)钢结构可按屈曲分析模态考虑整体缺陷????????????? 14
八、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改进????????????? 17
九、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YJK-EP的改进????????????? 18
(一)弹塑性动力分析软件YJK-EP的改进????????????? 18
(二)PushOver改进说明????????????? 19
(一)增加“有限元基础考虑高差引起的附加弯矩”参数????????????? 24
(二)【三维位移】变形图,增加可以绘制底图的功能选项,默认不绘制????????????? 25
(三)增加加腋地基梁设计计算功能????????????? 27
(五)基础计算中可自动判断并调用生成上部结构的凝聚刚度,进一步提升软件易用性????????????? 29
十二、Revit-YJKS的改进????????????? 33
一、计算地下室地震动土压力的反应位移法
地下建筑须按《抗震规范》14章要求,除了结构自身受力、传力的模拟外,还需要正确模拟周围土层的影响。在其条文说明的14.2.2-3中,给出了反应位移法的原理和公式。在地下水池、轨道交通的地下部分的抗震设计要求中,也提到需采用反应位移法计算地震动土压力。
在总参数的地下室信息中增加反应位移法计算参数,软件将按《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抗震规范》中反应位移法相关条款对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
勾选参数“按反应位移法计算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后,软件对于地下室部分,将通过输入的地震位移参数(x、y两方向的Umax)计算得到的等效荷载加在模型上,按静力工况进行计算。此时地震荷载工况,将在原有的反应位移法的地震作用工况基础上,增加了4个新的地震工况,分别是反应位移+x、反应位移-x、反应位移+y、反应位移-y,这四个新的工况和对应的反应谱法地震工况是叠加关系。
按《抗震规范》14.2.2-3条文说明:采用反应位移法计算时,将土层动力反应位移的最大值作为强制位移施加于结构上,然后按静力原理计算内力。
以长条形地下结构为例,其横截面的等效侧向荷载为由两侧土层变形形成的侧向力p(z)、结构自重产生的惯性力及结构与周围土层间的剪切力τ三者的总和。
YJK对于结构自重产生的惯性力仍采用反应谱法计算,而对p(z)和τ采用下式计算,并将结果计入反应位移法内力的各个工况,并按反应谱法和反应位移法结果叠加计算。
p(z)=kh[u(z)-u(zb)]
τ=-π4HGdumaxsinπz2H(由动剪切模量与切应变的乘积推出)
式中,kz为地震时单位面积的水平向土层弹簧系数(用户参数);u(z)为距地表深度z处的地震土层变形; zb为地下结构底面距地表面的深度;H为顶板以上土层的厚度;Gd为地震动剪切模量(用户参数)。
软件按《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附录E计算位移分布,并由用户输入Umax。
?
每个反应位移工况中的等效荷载分为两组,第一组荷载为各工况下土对地下结构外墙的侧向推力p(z),按墙面外荷载方式加载在超单元内的各单元上;第二组荷载为地下结构顶部受土的剪应力τ。目前剪应力的加载方式,也是按弹性板内部单元的单元荷载加载,因此要将结构顶板均设置为弹性板6或弹性膜。
二、对减震计算增加读取直接积分法时程得出的有效刚度和阻尼
减震计算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在反应谱分析时能正确考虑减震器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给出较为精确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值。由于生产厂家一般只给出减震器的非线性参数,而减震器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与地震波、地震方向、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安装位置以及局部方向(U1, U2, U3)等因素有关,如何计算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
为此,YJK软件提供了一个自动计算上述参数的解决方案。YJK软件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利用直接积分法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而后针对每个减震器构件的位移时程曲线、速度时程曲线、内力时程曲线和滞回曲线等结果,自动对每根构件在每个地震方向下计算其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
主要步骤如下:
- 直接积分法时程中计算有效刚度和阻尼
对于设有减震器的结构模型,用户可进入直接积分法,点击“计算参数”,导入波(建议采用与规范谱贴合较好的人工波,可选多条,程序自动对结果平均),勾选图中“计算减/隔震元件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并设置峰值加速度,确认退出后就可以计算。
如果只选择了一条波,程序会自动将被选波的主波分别加到结构的X、Y方向各计算一次,根据每根非线性构件的滞回曲线计算该方向下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计算完毕后,对每根非线性构件软件取耗能大的方向为控制方向,并将该方向下结果作为最终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结果。
若用户选择了多条波,软件分别对每条波做上述处理之后,再对所有波的结果做平均,得到最终结果。
?
?
- 整体计算中使用自动计算的有效刚度和阻尼数据
在 “上部结构计算---前处理及计算”??橹?,点击“计算参数---地震信息”,勾选“连接单元的有效刚度和阻尼自动采用直接积分法时程计算结果”选项后,软件会自动使用直接积分法时程中计算得到的有效刚度有效阻尼进行整体结构计算。
如果未进行“直接积分法时程中计算有效刚度和阻尼”步骤,软件依旧采用用户输入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进行计算。
?
- 查看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有效刚度和阻尼数据
????????????? 计算完毕后,可以点击“设计结果---构件编号---减震器参数---应用”看到每根减震器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的结果,如图所示。
?
?
三、计算前处理
1、增加角柱的自动生成功能。
在特殊柱菜单下增加了角柱自动生成菜单。运行后,程序对当前层或所有楼层进行角柱识别,可将所有在平面外围拐角处的柱自动设置为角柱。
需注意,目前程序仅按上述规则判断,未判断地下室、边框柱、外围有悬挑梁等情况。
2、计算长度系数。
在生成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时,软件会按默认的判断原则识别悬挑梁,并默认不对钢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起作用。
3、实体元改进
a)????? 全面支持实体梁、柱、墙上各种自定义的荷载形式。
b)????? 支持实体梁、墙与弹性板的变形协调。
c)????? 支持变截面柱(但目前变截面柱与周边实体构件的连接还不能处理)。
d)????? 修正了若干复杂情况下实体构件的单元划分、连接等问题。
4、增加是否按照新的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参数
该参数用来控制构件强度、稳定验算及宽厚比、高厚比、长细比等构造要求是否按照新高规执行,默认勾选。
5、增加抗风柱设计功能
门刚抗风柱柱顶与屋架有三种连接方式:第一种是柱顶与屋架通过弹簧板连接;第二种是柱顶与屋架通过长圆孔连接板连接;第三种抗风柱与屋架梁刚接,与钢梁、钢柱一起组成门式刚架结构。弹簧板连接或长圆孔连接板连接时屋面荷载全部由刚架承受,抗风柱不承受上部刚架传递的竖向荷载,只承受自身的重量和风荷载,成为名副其实的“抗风柱’;第一和第二种情况可以通过指定其门刚抗风柱属性,此时定义的抗风柱不承受上部刚架传递的竖向荷载,只承受自身的重量和风荷载,并且抗风柱的局部稳定限值按《钢结构规范》5.4.1条,5.4.2条控制,长细比限值按《钢结构规范》5.3.8条、5.3.9条控制。
??? 如果门刚抗风柱同时定义了门式刚柱,那么抗风柱的局部稳定限值按《门刚规范》3.4.1条控制,长细比限值按《门刚规范》3.4.2条控制。
四、计算后处理
1、偏拉验算简图增加了对按组合墙验算的支持
该选项仅在参数中设置了按组合墙配筋选项下可用,同时,ft改成了ftk,系数默认2.0,适应用户习惯。
2、边框柱增加重力荷载代表值下轴压比输出
在wpj.out及构件信息交互查询文本中,输出边框柱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轴压比输出,便于用户进行边缘构件设计。
3、增加有效刚度与有效阻尼简图
在“设计结果”的“构件编号简图”菜单下,增加了一个选项:减震器参数,用来查看在前处理中定义的非线性单元的有效刚度与有效阻尼,尤其是减震单元。
4、修改双偏压配筋时对小墙肢的判断条件
对于L形墙或T形墙,如果存在一个小墙肢,截面高宽比不大于4,即使满足双偏压配筋条件,也按照组合墙不对称配筋方式计算配筋面积。
五、按新的门式刚架规范(GB 51022-2015)的修改
-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有所调整??悸堑矫鸥展辜有砸话?,根据表3.1.5适当提高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如下)
-
局部稳定及刚度分地震和非地震组合分开控制。根据规范3.4.3条,当地震组合控制结构设计时,受压翼缘宽厚比限值为
;腹板高厚比限值为160;柱长细比限值为150。
-
腹板高度变化不再限制每米不超过60mm,腹板抗剪屈曲后强度利用(考虑张力场作用)通过楔率折减系数
考虑腹板高度变化。
-
考虑腹板受弯屈曲后的有效宽度系数
由原来的分段式改为连续公式(如下)
?????????????????? ????????????????????? (7.1.1-2)
-
如利用腹板抗剪屈曲后强度,需设置中间横向加劲肋,且其板幅区格宽高比(
)不应超过3(加劲肋设置界面如下)。
???????
-
利用腹板抗剪屈曲后强度时,剪切屈曲稳定系数
有原来的分段式改为连续公式(如下)
????????????? ????????????? ????????????? ????????????? ????????????? ????????????????????? (7.1.1-11)
- 如未设置中间横向加劲肋或板幅区格宽高比大于3,则不利用腹板抗剪屈曲后强度,其剪切屈曲稳定系数
????????????? ????????????? ????????????? ????????????? ????????????? ???????????????????????? (7.1.2-9)
-
门刚梁考虑面外稳定验算,其受弯稳定系数
考虑通用长细比
(如下)。详见规范7.1.4条、7.1.6条。
????????????? ????????????? ????????????? ????????????? ????????????? ???????????????????????????????? (7.1.4-1)
??????????? ????????????? ????????????? ?????????????????????? (7.1.4-2)
-
门刚柱面内稳定验算按大端截面确定有效截面
及受压稳定系数
,并考虑截面高度变化(如下)。详见规范7.1.3条。
????????????? ????????????? ????????????? ????????????? ??????????????????? (7.1.3-1)
-
门刚柱面外稳定验算按大端截面确定有效截面
及受压稳定系数
,并考虑截面高度变化,且弯矩的指数项按端截面受弯应力比
确定(端截面弯矩以同曲率为正,指数变化范围为1.0-1.6)(如下)。详见规范7.1.5条。
????????????? ????????????? ????????????? ????????????? ???????????????? (7.1.5-1)
六、增加对钢构件的优化选截面设计
在“设计结果”的“设计工具”菜单下,增加了钢构件优化设计功能,建议该功能与钢构件应力比分布图配合使用。
优化设计菜单
优化设计流程如下:
(1)针对建模已有构件,定义一组对应的备选优化截面,目前要求备选截面类型要与原始截面类型一致,备选截面列表生成方式有:1)采用建模已有定义;2)采用自行定义的截面;3)采用自动生成工具,生成截面序列(目前仅支持圆环、工字形、箱形截面);
设置备选截面
设置备选截面-从已有截面库
设置备选截面-截面生成工具
(2)软件对属于同一建模截面的所有构件按应力比进行分组,每一组构件对应同一备选截面,不同组构件可以对应不同的备选截面;
(3)程序按照截面面积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按照已有构件内力,依次对备选截面进行验算,直到所有验算选项通过;
(4)将该截面特性写入计算文件并重新计算;
(5)再将备选截面代入验算,通过,则标记作为备选截面;不通过,则继续从备选截面中选取其它截面,重复(1)~(5)步骤;
(6)如果每次迭代时没有新截面选出,或者都验算通过,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终止,将目前选出截面标记,并询问是否写入建模数据;
(7)同意写入建模,则写入建模,同时自动切换到建模菜单,并根据参数设置确认写入建模时是否与已有相同截面合并;
优化设计对话框
技术条件如下:
(1)优化设计验算选项有6个,最大应力比及5个控制选项,建议最大应力比填写数值要比1稍小点,这样代入建模后,更容易通过后续验算;
(2)程序提供是否过滤比原始截面大的截面选项,这样选出来的截面一定比原始截面小,缺点是不通过概率会提高;如果不过滤,程序可以将原来验算不通过的截面选出一个验算通过的截面(备选截面有的话);
(3)分组数据一般不建议修改;
(4)迭代次数不宜太多,否则计算时间较长;
由于优化设计时的计算不能考虑自重的变化,以及构件截面变化对相关设计参数的影响,如柱长度系数等,因此优化设计中的计算结果,与代入建模后重新计算的结果会稍有出入;
优化设计效果的好坏,与初始截面定义与构件分布、应力比分布梯度等关系很大,可以在优化设计前,查看下构件应力比分布图,按照应力分布情况确定备选截面。
以下实例说明对网架上弦杆件优化截面的操作过程:
建模中对所有的网架上弦杆件按预估的较大圆管截面160*144输入,但是同时在建模中定义了直径从150-70的一批圆管备选截面。
结构计算完成后,在设计结果的设计工具菜单下用“结构应力比分布图”查看网架上弦杆件的应力比,操作时选择支撑类别,选择160*144的圆管截面,从应力比分布图可见该上弦杆件的应力比分布在1.1—0.1的范围,很大一批杆件应力比很小,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使用设计工具下的“截面优化”菜单进行上弦杆件的优化。在弹出的截面优化设置对话框上,选择支撑类型,指定圆管截面160*144为优化对象,点对话框中间的“将建模截面作为备选”后,在右侧的备选截面列表中排列出建模中事先定义的一批优化备选截面。
对话框下是优化选项,如设置最大应力比为0.9等。最后点取右下的“开始优化”项启动优化计算。
优化计算完成后屏幕上弹出提示:“优化设计完成,是否建模数据?”,如果选择“是”,经优化选择的新的截面将写入建模数据,将改变原有网架上弦杆件的截面定义,同时自动切换到“模型荷载输入”菜单。
改变的截面布置可以回到建模菜单查看,用选择显示选择所有的网架上弦杆件,使用“截面显示”菜单显示截面尺寸如下图,可见网架截面不再是原来定义的160*144一种。
用户可对修改后的网架上弦杆件进一步人工归并调整,再进行结构计算,完成最终的设计。
对其他杆件的优化过程相同。
七、结构计算的改进
(一)钢结构可按屈曲分析模态考虑整体缺陷
按照即将颁布的新的钢结构设计规范5.2节,结构整体初始几何缺陷模式可按最低阶整体屈曲模态采用,框架结构整体初始几何缺陷代表值的最大值可取为H/250,H为框架总高度。
软件在计算参数的计算控制项增加了“二阶效应”页如下图,首先把参数“考虑P-△效应”移放到这里,并把原在地震计算参数的“屈曲分析”的相关参数也放到这里。
勾选“进行屈曲分析”参数后,软件将进行整体结构的屈曲分析计算,得出各阶屈曲特征值以及屈曲模态。在Wmass.Out文件中的结构稳定计算结果之后增加屈曲计算结果的内容,输出各模态的屈曲因子。
在设计结果的变形图下设置了菜单“屈曲动画”,可以查看各个模态下的屈曲变形动画。
可以勾选参数“钢结构按屈曲分析模态考虑整体缺陷”,并填写相应的屈曲模态号和最大缺陷值,最大缺陷值即是模态的最大变形值。
此时可将参数“计算长度系数置为1”勾选。软件默认勾选。
按屈曲分析模态考虑整体缺陷计算后,各荷载工况的内力将明显增加,但是杆件的计算长度系数可以取为1,这可以减少很多超限现象。
(二)直接积分法时程计算
盈建科软件1.8.1版本直接积分法中,加入了耗能曲线与非线性构件滞回曲线的输出。
1、耗能曲线
耗能曲线输出包含外力总功、瑞利阻尼耗能、动能、屈曲约束支撑耗能、速度型阻尼器耗能、隔震支座耗能、消能构件总耗能。其中消能构件总耗能是屈曲约束支撑、速度型阻尼器、隔震支座三者耗能之和。以一个带速度型阻尼器的小模型为例,点击按钮“结构能量曲线”后,其弹出的对话框和右侧边栏如下图所示。
2、非线性构件内力滞回曲线
内力滞回曲线输出包含“变形-内力”和“变形速度-内力”滞回曲线,并且程序会自动在“变形-内力”曲线图中加入自动计算的有效刚度,“变形速度-内力”曲线中加入有效阻尼,用户可以直接选择构件拾取到相应的曲线图或数据表。以一根速度型阻尼器“变形-内力”和“变形速度-内力”滞回曲线的显示为例,分别如下面两图所示。
?
?
?
八、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改进
1、增加本层三维显示预制构件菜单
三维详图菜单下增加本层三维和全楼三维菜单。
点取该菜单可显示当前层的三维模型,包括现浇构件和预制构件。
可通过右侧的菜单项控制某些构件的是否显示,对预制构件分为混凝土和钢筋两个内容显示,如预制梁菜单控制预制梁的混凝土部分的显示,预制梁钢筋控制预制梁内的钢筋是否显示。
如下图是关闭了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叠合板的混凝土的显示,此时可以清晰地三维显示预制构件中的钢筋。
九、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YJK-EP的改进
(一)弹塑性动力分析软件YJK-EP的改进
1、????? 混凝土本构曲线做了改进。之前版本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采用多段直线逼近规范曲线公式的做法,1.8.1版改成与规范一致的光滑应力-应变曲线。
2、????? 完善能量曲线的输出。增加消能元件——屈曲约束支撑(BRB)、速度型阻尼器与隔震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时程曲线输出。1.8.1版本具备能量曲线内容有总功(总外力功)、塑性耗能、阻尼耗能、动能等结构层面的耗能,以及BRB耗能、阻尼器耗能、隔震支座耗能、消能构件总耗能、框架梁耗能、框架柱耗能、斜撑耗能、墙梁耗能、墙柱耗能、楼板耗能等按构件类型分组的耗能;并可以输出excel格式数据。
3、????? 修改滞回曲线的绘制方式。滞回曲线的绘制方式,以弯曲分量为例,之前采用构件端部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绘制,现在采用的是弯矩和曲率关系绘制,这样可以扣除刚体位移的影响。改善构件屈服不明显的情况下滞回曲线会乱的现象。
4、????? BRB与隔震支座改成Wen模型计算,替代之前近似的双折线模型,隔震支座具备考虑拉压刚度不同的功能。
5、????? 钢筋与混凝土的损伤,之前版本采用截面纤维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1.8.1改成以截面中损伤最大的纤维代表截面损伤,故损伤将比之前版本更为明显。
6、????? 后处理损伤因子显示中的结构损伤等级表示符号,由原来的蓝、绿、橙、红圆圈表示法,改成紫、绿、黄、红圆球表示法。
7、????? 性能水准菜单增加构件的混凝土、钢筋与型钢纤维最大拉/压应变的输出与显示。
8、????? 考虑混凝土套箍效应对强度的提高时,对提高值做1.25的限制(参考国家规范条文《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 -2014)。
(二)PushOver改进说明
1、前处理默认设置4个推覆工况
PushOver默认自动计算4个推覆工况,即水平推覆荷载沿X+向(0°)、X-向(180°)、Y+向(90°)、Y-向(270°)。
PushOver默认工况
2、增加考虑初始恒活荷载的功能
《高规》3.11.4-2条指出,复杂结构应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内力为初始状态,PushOver现增加考虑初始恒活荷载的功能??悸呛慊詈稍厥?,程序首先进行施工模拟,以施工模拟结束时的状态作为推覆分析的初始状态,包括节点位移、积分点应力等。
PushOver考虑竖向荷载
3、增加考虑弹性连接、屈曲约束支撑、隔震支座的功能
PushOver可读取用户在上部结构计算前处理中定义的弹性连接、屈曲约束支撑、隔震支座等,并在静力弹塑性分析时考虑。
4、修复位移角结果异常的问题
PushOver修复了楼层位移角统计,解决位移角结果异常的问题。
5、后处理增加振型显示功能
PushOver后处理中增加了显示各阶振型动画的功能,方便用户了解PushOver分析模型的振动特性。
振型结果显示
6、后处理增加楼层推覆荷载、楼层剪力显示功能
楼层推覆荷载显示
楼层剪力显示
7、后处理增加计算书结果查看功能
在后处理的振型显示、能力/需求曲线、楼层最大响应菜单下增加了文本格式的计算书结果查看功能,包括振型显示菜单下的周期结果,能力/需求曲线菜单下的能力曲线结果、谱曲线结果,楼层最大响应菜单下的楼层位移角结果、层推覆荷载和层剪力结果。
计算书结果
8、后处理改进塑性铰显示功能
在后处理性能状态菜单下,改进了塑性铰的显示功能,包括塑性铰的计算方法、塑性铰性能水准的相对限值指定、塑性铰在构件上的标识等。
塑性铰显示
十、基础设计
(一)增加“有限元基础考虑高差引起的附加弯矩”参数
基础接上部荷载(力)的作用点是上部结构底部。一般来说,上部结构的底部与基础顶部有一定高差。所以在基础计算中,应考虑上部传递下来的水平荷载效应,即水平力引起的附加弯矩。见下图:
高差引起的附加弯矩对非有限元基?。虻ザ阑?、简单承台)影响在之前版本中均已考虑。本版本增加了高差引起的附加弯矩对有限元计算基础的影响功能,并通过参数控制是否考虑其影响(默认不考虑),见下图:
软件还在【基础计算及结果输出】【上部荷载】菜单下,增加可以显示基础高差及考虑附加弯矩后的弯矩值的功能,见下图:
(二)【三维位移】变形图,增加可以绘制底图的功能选项,默认不绘制
为凸显【三维位移】变形图与实际结构的相对位置,更方便用户了解基础的变形,软件在【三维位移】变形图,增加可以绘制底图的功能选项,默认不绘制,用户界面见下图:
以某工程为例,示例如下。
基础模型见下图:
【三维位移】变形图,见下图:
绘制底图的三维变形图,见下图:
(三)增加加腋地基梁设计计算功能
增加地基梁的水平加腋也竖向加腋的计算:
(四)优化沉降经验系数计算
沉降计算中的单桩沉降经验系数由用户直接输入;而独基、筏板、地基梁基础沉降经验系数可以依据相应规范由软件自动计算。用户参数界面见下图:
独基、筏板、地基梁的沉降经验系数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3.5条规定,见下图:
筏板、地基梁计算时,同一筏板(相连地基梁组)取统一沉降经验系数。存在一个取那个位置作为代表值的问题。
之前版本是取形心点处作为代表点,计算一个统一的沉降经验系数。取单一点计算结果,存在误差较大问题,特别是地质资料不均匀情况。
本版本优化调整为:取筏板多处板元(筏板范围内的地质孔点、形心点、形心点与边界各顶点的中心点为代表点)计算的沉降经验系数进行代数平均作为代表值;地基梁组,取各地基梁中心点为代表点,取这些点的沉降经验系数代数平均值作为代表值。
在沉降经验系数及沉降计算中,本版本还对地质资料中的异常小压缩模量进行?;ご?,压缩模量小于1.0计算时按1.0进行计算。异常小的典型用户地质资料见下图:
?
(五)基础计算中可自动判断并调用生成上部结构的凝聚刚度,进一步提升软件易用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明确要求考虑上部基础土共同分析,比如:
第5.3.12条:“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分析”。
第8.4.21条:“在同一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上建有多幢高层和低层建筑时,筏板厚度和配筋宜按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基础变形和基底反力计算确定。”
软件基于子结构思想通过凝聚上部结构刚度,来实现上部基础土共同分析。需要两步操作:
第一步:上部计算时生成传给基础刚度 ,一般设置2~5层
第二步 基础计算参数中设置考虑上部结构刚度
在软件使用中,有些设计师未进行第一步操作,对于上部基础共同分析的推广造成了一点障碍。
为进一步提升软件易用性,基础计算中可自动判断并调用生成上部结构的凝聚刚度。即上部计算时即使不生成传给基础刚度,基础计算时只要勾选【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软件可以实现自动调用生成上部结构的凝聚刚度,考虑的上部结构刚度的楼层数按照上部结构计算中的参数(默认为5层),这样实现上部基础共同分析。
同时软件对上部结构刚度的默认设置为考虑。
(六)其他
1)刚性上柱墩的顶部钢筋,计算和构造要求都按筏板厚度执行。
十一、钢结构施工图
1、增加了按节点表方式归并节点功能
增加了“节点表修改”菜单,可以用节点表方式修改归并节点,修改完成后程序自动验算并归并。目前支持的节点有:柱脚节点、梁柱节点(不包括门刚梁柱节点)、主次梁节点、钢梁与砼构件节点。
?
?
2、钢结构施工图钢材强度执行《高钢规》JGJ99-2015材料强度值
若上部结构“计算参数”的“构件设计信息”参数中勾选执行《高钢规》JGJ99-2015,则钢结构施工图节点设计及验算时,钢材的设计按照《高钢规》表4.2.1强度值采用,焊缝的强度值按表4.2.4采用,螺栓的强度值按表4.2.5采用。
3、增加了构件内力显示菜单
增加了“构件内力”显示菜单以方便用户查看构件内力,并可与上部结构设计结果内力进行核对。
4、增加了梁柱刚接时的设计方法选项
增加了梁与柱刚接时的设计方法可选择为程序自动确定、精确设计法和常用设计法三种设计方法。其中“程序自动确定”是按照梁翼缘的塑性模量与全截面塑性模量的比值小于0.7按照精确设计法,如不满足,则自动按常用设计法设计。
5.改进了三维节点造型显示功能
6、增加了网架基准孔方向定义
增加了网架基准孔方向定义用于平面或某些规则曲面的螺栓球基准孔方向定义,也可用于局部特殊节点(如曲面的边界点、不同面的交界点)基准孔方向的补充定义,软件默认所有螺栓球节点的基准孔方向为Z正向。用户可用过选择数值输入方向矢量或在屏幕上指定方向矢量的方法确定每个球的基准孔方向,并能直观的观察;按照命令行提示,软件提供平面、柱面、球面三种基本定义方式。
?
?
十二、Revit-YJKS的改进
1、模型转换
(1)增加了将YJK预制构件模型及三维钢筋转入到Revit中。
(2)增加了将YJK钢结构全楼三维节点模型转入到Revit中。
(3)增加了族库管理器,可以使用户在模型转换时加载自己的族文件,模型转换不再限制族文件样式。
(4)YJK模型转换生成Revit模型增加了新的模型转换样式,可以合并梁跨,自动识别板边等功能。
(5)增加了Revit模型填充墙荷载导算功能,并能够导入到YJK模型中。
2、模板图
(1)丰富了楼层表绘制的功能,绘制的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化。
(2)增加了衬图功能,可以使用户将YJK的所有图形文件衬入到Revit当中。
3、辅助功能
(1)增加了Revit中显示三维坐标的功能。
(2)增加了Revit中修改尺寸标注值的功能。
(3)增加了类型刷、属性刷、选择器的功能。
4、施工图
(1) 优化了板施工图,增加了对拉通钢筋的支持以及对边支座钢筋和跨中支座钢筋的区分。
(2)板施工图中增加了三种钢筋表:支座钢筋表,分布钢筋表,钢筋汇总表。
(3)优化了梁施工图,避免了由于集中标注钢筋参数与原位钢筋参数冲突造成的施工图表达问题。
(4)优化了梁施工图改筋功能,提高了改筋速度。
(5)优化了柱子钢筋详表生成功能,提高了表格生成速度。
(6)优化了生成墙柱表功能,提高了表格生成速度。
5、三维钢筋
(1)优化了三维钢筋生成的准确性,减少了不能正常生成三维钢筋的情况。
(2)增加了楼板的三维钢筋。
?
?
1
?
- 北京群: 212816819
天津群: 158293947
山东群: 264356107
济南群: 84178739
上海群: 137304688
西北群: 307978548
深圳群: 152239327
湖北群: 426324028
福建群: 228305842
湖南群: 228305842
广东群: 205955153
江苏群: 379018799
山西群: 819946442
河北群: 369240994
河南群: 399287354
新疆群: 325473696
广西群:310964293
贵州群:338109771
云南群:291834191
江西群:436751940
安徽群:204493842
重庆、成都群: 178715252
微信二维码
010-5957-5867